影視文檔

《宣教士》內容選摘

上帝最好的選擇——選自第一集《叩門》

 

1724年,康熙禁教4年後,雍正發布通諭,令中國信徒一律退教,否則處以極刑;限各省宣教士半年內離境。

當時全國30萬信徒陷入危難,300座教堂被沒收,50多位宣教士躲的躲,逃的逃。

丁神父:那麽到底這是誰的錯?是教廷那邊太傲慢,或是皇帝太固執;是人的錯,或是上帝的旨意?這個可能每一個人都要做自己的一個判斷。不過,最近我們的教宗梵蒂岡覺得,梵蒂岡的責任很大。在這一方面,教廷的責任非常大。太硬,太不了解中國文化。

在當時國情下,中國信徒如果按照教廷,就不能參加宗族祭祀和科舉考試,成為不孝之子和不良公民;如果按照康熙,信徒依舊祭祖,也的確不合乎基督教的體統。

那時候,做一個好中國人與做一個好基督徒,兩者似乎水火不容。

在這種情況下,上帝做了最好的選擇。特別是後來,當中國經過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一次次沖刷,今天做一個好中國人,已經不必違背基督信仰,反而需要基督信仰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說:上帝的選擇總是最好的!

從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裏可溫教,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一次次的叩門、開門和關門,一次次的撒種、發芽和拔出,一次次的遙望、希望和失望,都不是徒然的,都帶著上帝的美意。

在他們對中國的舍己獻身中,我們看見上帝對中國人無條件的愛。

在他們對中國的前赴後繼中,我們看見上帝對中國人的不離不棄。

在他們一次又一次成與敗的艱難嘗試中,我們看見上帝在精心開辟一條最適合中國人的福音之路。

1807年,中國禁教一百年後,馬禮遜、戴德生等一大批基督教宣教士,用血和淚將福音的種子植入中國最底層。這一次中國的靈魂之門被打開後,就再也關不上了。

 

馬禮遜艱難歲月——選自第二集《落地》

馬禮遜給中國教會和中國社會開創了許多第一。然而在每一捧小小的收獲背後,都隱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付出。

1819年,中文聖經譯完前半年,米憐的妻子麗切爾在接連失去兩個孩子後,自己也害熱病去世。

兩年後,馬禮遜的妻子瑪麗感染霍亂去世,去世時,年僅29歲的瑪麗腹中正懷著孩子。

馬禮遜悲痛欲絕,他寫道:我絕不對自己說“莫傷心!”不,絕不!我要為瑪麗傷心!我要痛哭!因為她值得我如此!

馬禮遜將一雙年幼的兒女托付給朋友,獨自一人住在廣州。

不到兩年,馬禮遜唯一的同伴米憐,積勞成疾,突然去世,年僅37歲。

馬禮遜寫道:9年前,我和妻子歡迎米憐夫婦的到來。如今我們四人中,有三人不到40歲就離世了,留下我一人在這裏。然而當我想到,他們都是在福音崗位上、在應許和盼望中離世的,我就深感欣慰。我在這裏雖然舉目無親,但我仍要感謝神。

那時,應馬禮遜的請求,許多教會為他禱告,求神恩待他,恩待中國人,延長他這個當時世界上唯一精通中文的宣教士的壽命。

米憐離世後,馬禮遜繼續在華宣教11年。1834年7月30日,長期被頭痛折磨的馬禮遜,病倒在廣州,8月1日晚逝世,享年五十二歲。

馬禮遜的遺體由長子馬儒翰護送至澳門,安葬在妻子瑪麗身旁。

馬禮遜在華27年,是中國基督教最艱難的開拓期。27年間,只有10個中國人受洗。

馬禮遜離世一年後,1835年,長子馬儒翰與裨治文牧師一起寫信通報,第一間華人基督教會在廣州建立,共有成員12人:

梁發,48歲,牧師。

屈昂,50歲,牧師助理。

黎氏,31歲,梁發妻。

梁進德,15歲,梁發子。

梁亞沾,11歲,梁發女。

梁亞新,梁發助手。

李新,31歲,磚匠。

周亞生,25歲,制筆匠。

吳亞清,31歲,印刷助手。

梁亞道,28歲,制筆匠。

劉庶泉,38歲,秀才。

趙清,秀才。

 

戴德生拒絕索賠——選自第二集《落地》

義和團事件中,內地會58名宣教士和21個孩子遇害。當時正在瑞士養病的戴德生心如刀割,無法承受。他說:我不能看書,我不能思想,我甚至不能禱告;我只剩下信靠。

根據《辛丑條約》,清政府給予各國宣教士以巨額賠償。戴德生代表內地會聲明:放棄索賠。

Tony Lambert(原英國外交家、內地會史學家採訪):根據和慈禧太後簽訂的條約,許多國家向中國索賠。戴德生卻說,不。我們來這裏是為了基督。我們知道有風險,我們來中國前,就預料到這個危險,我們決不向中國要一分錢。所以義和團事件後,內地會沒有接受任何賠款。我認為,這是上帝喜悅的。因為,這就在帝國主義列強和基督的福音之間,清楚地劃了一道界限。否則,兩者就混淆了。

這一聲明震撼了世界,激起了更壯烈的宣教浪潮。義和團事件7年後,在華宣教士增加到3833人。

1905年,戴德生在長沙逝世。他21歲入華,服侍了中國56年。他和妻子,四個孩子,長眠在這塊他們深愛的土地上。他的一代又一代後人,用生命的長鏈,兌現著他的一個承諾:

我若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是基督!這樣的救主,我們為他所做的,會嫌太多嗎?

 

李鴻章李提摩太對話——選自第三集《光照》

到1900年義和團前夕,宣教士在中國建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已達2000所。

義和團慘案給初興的中國教育帶來了滅頂之災,各地學校慘遭破壞。

英國宣教士李提摩太率先說服本國政府,用清廷賠款創立了山西大學堂。

美國宣教士明恩溥等人,遊說美國國會,用賠款創辦了清華學堂,即清華大學前身。

西方各國紛紛仿效,不僅用部分賠款在中國辦學,而且迫使中國政府改革陳腐的科舉制度,設立理工科目,開放出國留學。

短短十幾年後,據1918年統計,宣教士在中國建立的學校,已從義和團前的2000所,猛增到7382所。

先前,李提摩太曾向李鴻章建議,中國政府應該每年撥出100萬兩銀子投資教育。李鴻章回答說,政府拿不出這麽多錢。李提摩太說,這是“種子錢”,將來會有百倍的回報。李鴻章問,什麽時候能看到回報?李提摩太說,大概需要20年。李鴻章搖頭說,啊!我們可等不了那麽久。

李鴻章和李提摩太都沒想到,義和團事件導致清朝政府大賠款,大賠款用於中國教育的大發展。這等於強迫政府拿出一大筆教育投資來。

聖經說:撒種有時,收割有時;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7月4日,在劉少奇寫給斯大林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僅英美兩國在中國設立的大學就有31所,圖書館29所,中學324所,小學2364所。

 

中國醫院十字架的來由——選自第三集《光照》

有一位女宣教士名叫道濟,被美國長老會派到北京。當時中國女人飽受生產之苦。孩子生下來,接生婆從坑席上抽根席篾將臍帶割斷,撒上一把土灰止血。很多孩子出生幾天就死去。

看到此情此景,道濟大哭一場。她隨即返回美國,以8年時間在各教會募集資金,1885年回到北京,在安定門交道口北二條蓋了12間平房,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婦產醫院道濟醫院,即北京今日第六醫院。

後來,道濟又引進婦產科以外的西醫各科,在中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醫院。

據1920年統計,宣教士在中國建立的醫院和診所共820間。

宣教士在中國建立的著名醫院有:

北京協和醫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上海同濟醫院 Tongji Hospital

成都華西醫院 West China Hospital

濟南齊魯醫院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上海仁濟醫院 Renji Hospital

廣州博濟醫院 Canton Pok Tsai Hospital

上海同仁醫院 Tongren Hospital

上海廣慈醫院 Guangci Hospital(現瑞金醫院)

上海普仁醫院 Pu Ren Hospital

青州廣德醫院 Tsingchow  Guangde Hospital

蘇州博習醫院 Soochow Hospital

長沙雅禮醫院 Yali Hospital

杭州廣濟醫院 Hangzhou Guangji Hospital(現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天津馬根濟醫院 Mackenzie Hospital

福建永春醫館 Yong Chun Hospital

臺灣馬偕醫院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驅使宣教士們不顧一切前來服侍中國人的,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所以從建立第一座醫院開始,每建一座,他們都在門口掛一幅十字架。

今天中國人對醫院的十字標誌早已習以為常,許多人聯想到國際紅十字會。

其實,美國的醫院沒有十字,歐洲的醫院沒有十字,印度的醫院更沒有十字。唯獨中國的醫院都有十字,這是因為中國的醫院最初都是宣教士建立的。

1949年以後,雖然鬥轉星移,卻沒有挪去遍布中國城鄉醫院和診所的十字標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神跡,一個恩典。

有一天,當這些十字標誌的來歷和內涵盡人皆知的時候,它們一定會發出更大的光,生出更大的愛。


產品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