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檔

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痕跡

我參與“神州傳播”的緣由

錢大柱

 

對遠弟兄的認識,始於在《中信》月刊上偶爾讀到他的詩。那時,覺得這個人信主信得太抒情,也不太在意。知道他與民運有關系。後來一段時間,神讓我看見我們教會在大陸的福音工作太偏重於鄉間的地方教會,在大陸知識份子中並沒有甚麼開拓。那時我漸漸想到或許可以從向在美國的大陸知識份子傳福音開始(後來才發現《海外校園》已經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有一次蘇景星牧師邀請遠弟兄來我們教會作見證。我想他是個向大陸知識份子傳福音很好的管道,於是請蘇牧師介紹認識他。

在餐敘上,覺得遠弟兄是位非常誠懇與正直的人,對他的印像非常好。席間他送了我一本《神州懺悔錄》,當天晚上回家後一口氣就將整本書讀完了。讀後覺得這本書格局很大,作者也下了很多考據的工夫。後來知道《海外校園》支持遠弟兄完成了這項研究。我對書中的論點大多很有同感。尤其對於老子《道德經》的解說更是深得我心。唯有對於孔子的評價,未能論及孔子對他自己所傳之道的總結:“吾道一以貫之,惟忠恕而已矣”,覺得是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可能會讓很多儒家弟子因本書對儒家的批評感到不公而招致反感。這就好像批評基督教時,沒有提到耶穌所說的兩條最大的誡命“盡心盡力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愛人如己”一樣的失之偏頗。

書中提到“可見孔子儒學,不是先祖道統的傳承,乃是先祖道統斷裂的產物”,這話其實有可議之處。其實就像書上其它地方所說,先祖道統是逐漸失落的。孔子必然承接了道統的大概,只是已經模糊了。孔子時代,雖然然大道已隱,但孔子仍然記得,人要以一個高於人的對像為中心(忠),這時孔子想的大概是天的概念。孔子對忠的教導就是要盡己。要以“在人上者” 為中心。但是孔子沒有也不能明確指出這在上者是甚麽了。若比較耶穌的第一大誡命,我們就很清楚的看到耶穌為孔子解了第一個謎:盡己,即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忠心的對象,就是神 --上帝。至於後世儒家的忠君思想,那不過是被政客和禦用文人,像董仲舒之流利用與誤導的產物了。我們再比較孔子的恕道與耶穌的第二大誡命“愛人如己”,就會訝異他們是多麽不謀而合。恕(如心)就是將心比心。但是將心比心如果用在負面,豈不變成了以牙還牙了嗎?盡管孔子沒有這個負面的意思,但還是耶穌更精確指出“將心比心”(如己)是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愛人如己)。這樣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忠恕之道其實與神的道是非常吻合的,只是對“神”與“愛”的認識已經模糊了。孔子自己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孔子自己也知道他的忠恕之道並不是他一心所向往的“道”的原形了。

後來有一次與遠弟兄同車時,我將以上的觀點與他溝通,遠弟兄欣然同意了這個看法,並表示再版時會重新思考這一論點。

幸好小瑕不掩大瑜。上面對儒家的看法,並沒有阻撓了本書最大的主題:上帝在五千年中國的奇妙作為。上帝既然是造物主,當然也是中國人的創造者。遠弟兄在書中提出各種證據,證明中國古籍與文字中很多仍然隱隱存留著對神的認識。尤其老子《道德經》中的“非常之道”,更是指著“太初之道”而說的。書中也說明了這種對神的認識如何漸漸流失,以致於大部份現代中國人還認為上帝是外國人的上帝。看完了這書讓我覺得真是要讓所有的中國人都有機會認識這種觀念:上帝不只是外國人的上帝,也是我們祖先的上帝,也是現代中國人的上帝。

所以當遠弟兄與謝文傑弟兄提出要組成“神州傳播”機構,將這本書拍攝成電影時,我就很高興能在這個事工上有分。我覺得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文字事工。提到文字事工的重要性,我就不免想到保羅。當年耶穌升天後又親自尋回保羅,豈不也是因為保羅能為後世留下極為寶貴的文字嗎?保羅也不負耶穌的期望,為後人留下了極為珍貴的“保羅書信”,成為後世認識神與耶穌基督的必要工具書。我對於《神州》拍攝計劃,也是有同樣深切的期許。廣義的文字事工並不只限於文字,最新的 Multimedia,DVD,VCD,Audio/Videotape的普及,使得電影成為更具有影響力與震撼力的“視聽文字”傳播工具。

自從“神州傳播”成立之來,我看到了神為《神州》所預備的拍片同工及收集資料的順利,就知道這是一個蒙神喜悅的計劃。我相信神必定要大大的使用這部電影。另外,我看到謝文傑弟兄在這事工上盡心盡力,又出錢又出力,真是求神親自賜福他的仆人。也求神賜福遠弟兄及所有的同工,保守他們的身體,加添他們的力量,為中國的福音工作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痕跡。


產品訂購